首页 >> 研究进展
肝癌树突状细胞疫苗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效应
发布时间: 2012-04-20    人气指数:965

郭建巍 秦力维 蔡美英 郭元彪 吕同德于兰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年第11卷第7期:414

肝癌患者体内的树突状细胞(DC)负载肝癌相关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是肝癌治疗的一条有效途径。

1. 材料与方法(1)主要材料: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FITC)单克隆抗体(美国Pharmingen公司),CD3CD4CD8三色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γδT细胞FITC标记单克隆抗体;牛分枝杆菌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BCG HSP70)由本研究室纯化制备,人γ干扰素 mRNA原位杂交试剂盒(武汉博士德公司);白细胞介素12IL-12P70酶联链疫吸附法(ELISA)检测试剂盒(美国Biotech公司),兔抗人FasL多克隆抗体(美国Santa Cruz公司);1825岁健康志愿者;各种实验用细胞均为本研究室液氮保存。Elite-ESP型流式细胞检测仪(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2)方法:癌细胞表面HLA-DR的表达参见文献[1]DC的体外诱导鉴定与肝癌细胞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参见文献[2]。肝癌DC疫苗活化的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检测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 IL-12检测用ELISA试剂盒按说明书进行。将负载肝癌抗原DC、负载肝癌抗原后经BCG HSP 70活化的DC分别与自身淋巴细胞以1:5混合,用含300U/ml基因重组IL-2的完全RPMI 1640分瓶培养,第7天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表面CD56CD3+/CD4+CD3+/CD8+ T细胞比例、γδT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的表达。原位杂交检测淋巴细胞内γ干扰素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经DC活化后淋巴细胞表面FasL表达。肝癌DC疫苗活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肝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参见文献[3]。统计学处理用χ2检验。

2. 结果SMMC-7721细胞HLA-DR抗原表达率高达99.3%QGY-7703细胞表达率仅为2.9%,而Alexander细胞表达率为82.6%。将DC、负载肝癌可溶性抗原的DCBCG HSP 70活化、负载肝癌抗原的DC与自身淋巴细胞共同培养后,淋巴细胞表面CD56分子表达下降,CD3+/CD4+CD3+/CD8+ T细胞比例增加,CD4/CD8比例由诱导前的0.84增加为1.041.11。负载肝癌可溶性抗原的DC与自身淋巴细胞共同培养后,γδT比例没有改变,而BCG HSP 70活化的、负载肝癌抗原的DC与自身淋巴细胞共同培养后,γδT比例减少为22.3%TNFL929细胞的死亡率分别为25.2%20.0%,而IL-2条件下培养的自身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未测出TNF;经DCDC负载肝癌可溶性抗原后活化的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水平分别为23.4pg/ml27.3pg/ml。活化后淋巴细胞γ干扰素mRNA的表达均达95.0%以上,与未活化细胞有明显区别(χ24.20P<0.05)。BCG HSP70活化的DC作用前后淋巴细胞表面FasL表达率分别为5.9%16.0%。肝癌DC疫苗活化CTL对各种肝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杀伤作用,杀伤效果明显高于非特异性淋巴细胞。

3. 讨论DC疫苗活化后自然杀伤细胞特异性标志CD56分子表达减少,CD4+CD8+ T细胞数量增加,其中以CD4+增加最为明显,由诱导前的0.84增加为1.11,而广泛参与机体抵抗外来病原体感染、介导转移性肝癌非依赖性细胞毒的TCRγδT细胞比例减少,说明活化的细胞主要为CD4+ T细胞同时还有部分CD8+ T细胞,活化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中可分别检测到Th1型细胞因子TNFγ干扰素mRNA。虽然DC负载肝癌可溶性抗原后,10.1% DC细胞失去了其特征,同时其表面CD54CD83CD86分子表达下降。但BCG HSP70的活化有利于负载肝癌可溶性抗原的DC维持其特异性标志,使其表面CD54CD83CD86分子的表达增加,DC诱导同种异体淋巴细胞转化的能力增强,淋巴细胞增殖加快,从而促进DC成熟,增加其抗原呈递能力。DC疫苗活化的CTL不但可以杀伤与负载抗原相同的靶细胞,同时还可不同程度的杀伤其它肝癌细胞。

参考文献

[1]郭建巍蔡美英魏大鹏树突状细胞负载甲胎蛋白、细胞毒性T细胞表位肽后的免疫应答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2, 10: 178-180.

[2]郭建巍蔡美英人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和鉴定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2, 33: 68-71.

[3]郭建巍蔡美英树突状细胞负载肝癌可容性抗原后的免疫应答免疫学杂志, 2002, 18: 123-127. 

    作者单位:730050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实验科(郭建巍、吕同德、于兰),眼科(秦力维);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免疫教研室(蔡美英、郭元彪)